随着中国优秀的创新企业越来越多,同时商业模式越来越不同于硅谷,这可能成为蒂尔计划押注中国的原因之一。
有消息称,PayPal创始人、Facebook首位外部投资者、硅谷著名风投家彼得·蒂尔(Peter Thiel),正在考虑以直接组建一支基金或通过合作的形式,针对中国创业公司制定投资计划,押注未来中国科技势力将有可能搅动世界经济。
虽然蒂尔的发言人否认了他目前正在组建基金,也未开展任何合作,但近几年来,蒂尔经常前往中国,并认为接下来10年全球创新将发生在硅谷之外的地方,而中国恰是他看好的。
如果消息属实,彼得·蒂尔是否还能在中国押中下一个Facebook?未来,又否能再次印证蒂尔的独到眼光?
不仅小扎要来中国
他的投资人可能也要来了
美国当地时间7月25日,Facebook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二季度总营收为132.31亿美元,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放缓,且低于华尔街分析师预计的平均值。有分析认为,这是导致Facebook股价在当天暴跌20%的原因。
Facebook首席财务官David Wehner在财报发布后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预判,下一季度和第四季度,营收增速将继续下滑。早在2016年,他就曾对增速放缓表示过自己的忧虑。
财报显示,Facebook面临的增速放缓可能由多个原因导致,比如广告收入增速和用户增长幅度均有所下降。由此看出,这家备受数据泄露困扰的全球知名互联网公司正在寻找下一个营收增长点,并围绕社交这一核心积极开拓全球市场。目前Facebook拥有20亿用户,但扎克伯格强调,全球60亿人都将是潜在用户。
就在前不久,Facebook在杭州注册子公司的消息曝出,虽然次日凌晨,名为“脸书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就已无法查询,但小扎从十年前就开始准备进军中国的计划很大程度上不会就此搁浅。
巧合的是,据彭博社报道,Facebook最早期的投资人彼得·蒂尔,也正在考虑针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计划,包括直接组建一支基金或通过合作的形式。
虽然这一报道随后遭到了蒂尔发言人的否认,但这位硅谷“传奇”VC和小扎一样,曾公开表示过对中国的兴趣。
2017年的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未来投资倡议峰会)上,蒂尔明确指出,过去的10到15年里,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IT技术都集中在硅谷,但未来10年的增长点,将有可能发生硅谷以外的地方。而过去几年,硅谷以外最受关注的地方就是中国,并且已有众多引人注目的公司出现。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也佐证了这一点。被誉为“互联网女皇”的Mary Meeker在今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表示,5年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美国占了9家,而2018年的这一数据,尽管美国有11家上榜,但中国已经由2家变为了9家。
这似乎也在释放一些信号,随着创新中心的位移,这位据称拥有33亿美元净资产、管理着6家风投机构的资本大鳄,可能要来中国寻找未来10年、足以搅动世界经济的独角兽了。
硅谷逆向投资者:不走寻常路
彼得·蒂尔如果已经开始瞄准中国企业,那他可能真的要推翻自己早年间的一些言论了。
在2015年出版的畅销书《从0到1》中,蒂尔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悲观”:中国企业缺乏创新。这可能和当时的商业环境有关。
《从0到1》中文版出版于2015年1月,记录了蒂尔2012年在斯坦福大学授课时的一些言论。6年前,那批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企业还没让外界看到。
随着中国独角兽越来越多,同时商业模式越来越不同于硅谷,这可能成为蒂尔计划押注中国的原因之一。
但这样的“打脸”并不是个例,正是由于他的矛盾而又任性的个性,使得他被称为高明的逆向投资者。
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做为“最能代表硅谷精神”的企业家之一,蒂尔选择站队特朗普,并捐赠125万美元,与整个硅谷对立。
类似一场风险投资,最终蒂尔成为硅谷为数不多的押中者,但他并不盲目拥簇。在大选结束后的一次演讲中,蒂尔提到他投票给特朗普,并不代表自己同意他的行为。
他表示,一个政治的局外人成了主要政党的总统候选人,史无前例。但促使最终结果发生的,是美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人,一味试图忽视当下社会处境艰难的事实。“许多成功人士不愿承认这一点,因为这会让他们的成功受到质疑。无论这次大选看起来多么疯狂,与我们国家的现状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对政局的独特判断,蒂尔对成功企业的认知也与常人不同。
他把对垄断的推崇摆上了台面。“开创公司或投资公司,都应该以实现垄断为目标。”他以谷歌为例,虽然谷歌不会谈及垄断,且这个战略被隐藏了起来。所以,他也有一个怪癖,不投资谷歌出来的创业者。因为他觉得,谷歌内部的人其实并不清楚谷歌真正成功的核心在于垄断。
在他看来,不管是Facebook、谷歌还是微软,他们的商业模式都只能成功一次。复制者们的模仿公式永远不能得出同一种结果。他曾这样描述:“伟大的企业,要有勇气去碰别人想不到的领域,去开创几乎没人赞同的观点。”
他也反对创业者们赶“时髦”,2015年,在他来中国的一次演讲中,蒂尔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你听到大数据、云计算,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多半都是骗人的。”不知道3年后,他是否改变了对大数据的看法,但可以确定的是,他自己投了如今大火的区块链赛道。
据CNBC报道,今年7月,这位反对“随大流”的投资人和中国企业比特大陆,共同参与了区块链初创公司Block.one的最新一轮融资。
将已有的事物重新组合好也是一种创新
如果说只靠不按常理出牌,蒂尔当然无法成为知名的“硅谷独角兽收割机”。
他的标志性项目确实来自于那些无人问津的、看起来难“啃”的领域,比如治疗癌症、对抗衰老。“不被看好”的终极版,应该算是Space X了。
作为投资人,蒂尔及其喜欢反思,勤于解决投资困惑。比如,为什么会错失很多机会?
Facebook成立的前三年,只是一款哈佛校园的社交软件,价值被严重低估。直到2000年向公众开放后,投资人才意识到了他的价值。当年,蒂尔投资了50万,后来自动转换为Facebook的股份。2012年,Facebook上市,蒂尔收获2000倍回报。
尽管如此,在最开始对Facebook的判断中还是存在盲点,他复盘,很多投资标的在最初很难判断其价值。虽然他自己强调公司要有垄断性,但投资人之间却处处存在不可避免的竞争。面对这种情况,当竞争者达到十个以上,他就选择退出。
另外,一些结构性盲点即投资机构的固有模式,也有可能导致投资失利。比如,当机构投出一个成功模式时,很可能按照这个模式去套接下来的每一个项目,这在中国的投资机构里并不少见。
作为“OG”级(original generation,先驱者一代)的投资人,蒂尔思维十分敏锐,他明白:认知未来是他的谋生之道,对创新的推崇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投资逻辑。
这位鬼马投资人也给出了关于创新可以采取的几种形式:硅谷比较常见的产品思路是,建立一个初代产品然后逐渐迭代。另一种方法是找到一个好的突破点,想方设法成功,但这点比较难。还有一种,是他领悟的“苹果”模式。
“苹果手机的每个部件都不是新的,是已经存在的,但乔布斯把他们以正确的方式组合起来,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从用户角度看十分有用的智能手机。”由此看出,复杂的协调也是一种创新。
2015年,他曾断言,中国正处于一个创新的临界点。对于中国来说,未来几十年要想取得进步,不仅要自我驱动创新,还需要肩负引导全球创新的责任。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1222/comment_1.html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1222/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