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当地时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5+1”(联合国“五常”加德国)和伊朗在维也纳达成的“伊朗核协定”。这意味着美国将在90-180天过渡期后恢复根据核协定被暂时冻结的各种对伊制裁,包括禁止伊朗石油部门及该国央行在国际间的一切美元交易,禁止与伊朗进行金属贸易,冻结对伊航空产品出口,阻止伊朗任何合法获取美元的企图,等等。
这一决定并不出人意料:早在大选期间特朗普就始终坚决反对与伊朗达成核协定,并指责伊朗“有意谋求核武器”和“对地区安全构成威胁”,近来随着叙利亚局势的日趋微妙,又加上了“地区扩张”和“支持恐怖主义”等指控。
随着去年特朗普访问沙特、纵容沙特国王和王储父子揽权及对卡塔尔实施高压,以及不顾历届美国政府惯例单方面将驻以色列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在中东致力于打造华盛顿—特拉维夫(或称耶路撒冷)—利雅得轴心,并围绕这一轴心展开在该地区整个战略布局的趋势日益明朗,原有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投入,也势必随之进行调整。
以色列、尤其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右翼利库德集团政府长期将伊朗视作本地区最大假想敌,认为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的结合危及以色列安全,更因伊朗支持同属什叶派的黎巴嫩真主党和叙利亚大马士革政府而感到芒刺在背,不仅激烈反对伊朗核协定,甚至曾多次趁火打劫,对叙利亚境内“伊朗目标”实施所谓“蒙面突击”(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武装袭击)。
沙特和伊朗隔波斯湾对峙,不论从教派(逊尼派对什叶派)、民族(阿拉伯人对波斯人)或地缘政治(同为石油出口大国且相互指责对方干涉本方或本方盟友内政)上都针尖对麦芒,现任国王萨勒曼和王储穆罕默德·萨乌德掌权后,更采取了诸如“群殴”和伊朗关系良好且同属什叶派的也门胡塞尔派民兵等激进措施。
不论地缘利益,石油利益,沙特和伊朗都是你增一分我即减一分反之亦然的关系,沙特国王父子当然更期待美国对伊朗的态度严厉些、更严厉些。
事实上特朗普对让美国深陷中东乱局、不断往里扔“真金白银”很不耐烦,希望“花小钱、办大事”,因此才格外倚赖这个崭新的“铁三角”。在这种情况下,让美国退出伊朗核协定几乎毫无悬念——就更不必说美国社会原本就有根深蒂固的对伊朗不信任感,以及特朗普“习惯性兑现竞选承诺”在中期选举年的好处了。
问题在于,伊朗核协定是“5+1”共同背书、联合国和其它相关国际机构共同推动的成果。自达成协议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各方反复核查,均得出伊朗基本遵守协定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美方单边毁诺,在国际间可谓曲高和寡。
当然,由于美国始终未将核协定递交参院表决,特朗普可以用“这还不是国际条约我这不算毁约”来辩解,但这种辩解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在5月8日前的一段时间里,法、德等国领导人相继访美,或委婉或严厉,但都直言不讳地对特朗普的毁诺打算提出批评和反对。
“靴子落地”后不久,除了以色列、沙特这两个“铁三角”成员外,绝大多数国际社会成员,包括“5+1”的大多数成员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相继对美国的决定提出质疑或批评。“5+1”其它成员则纷纷表示“仍承认伊朗核协定继续有效”,欧盟外交事务负责人莫吉里尼和法德英三国发表声明,对美国的决定表示遗憾。而伊朗方面,总统鲁哈尼表示“伊朗如今可以单方面结束对铀浓缩的限制”,并称希望迅速和欧洲、中国和俄罗斯展开讨论,“看它们能否确保伊朗的利益”。
如果说,特朗普当初威胁撕毁伊朗核协定的初衷,是希望重新讨论并签署一份在他看来“更公平”的协定,那么如今的发展方向可谓与之背道而驰,一如他在其它领域类似尝试的结果。
就在“靴子落地”前几天(5月6日),和伊朗、巴以暨中东问题关系极为密切的黎巴嫩,举行了9年来首次立法选举,初步结果表明,“铁三角”选前施加的高压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他们最忌惮和憎恶的黎巴嫩真主党获得1/3以上议席,加上盟友则议席过半,这意味着真主党一己之力即可阻挠任何自己所不喜欢的立法企图(重大立法或议案需议会2/3多数同意通过),加上盟友则可稳坐黎巴嫩政治舞台的半壁江山——这是黎巴嫩政治生活中历史性的重大转折,也是“铁三角”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窥一斑知全豹,鉴于“铁三角”各有硬伤和矛盾:特朗普不愿在中东下本钱,美国国内对伊朗普遍不信任但也普遍反对对伊朗动武;以色列、沙特则希望美国介入越多、手段越“泼辣”越好。以色列国内对在黎巴嫩南部大举用兵有“阴影”,和伊朗并不接壤难以着力;沙特单独和伊朗对抗力不从心,“海合会”因与卡塔尔“内讧”合力大减,而与以色列走得越近,自己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号召力则越弱。
总体而言,特朗普单方面撕毁伊朗核协定的行为短期内会给伊朗造成更多困难,给中东地缘政治带来较大冲击,但长期的影响则恐未必如某些人所预想的那样重大。西安最好的男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