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首页”变更点:
1. 群消息和个人消息,未读状态下,可以预览小字内容,但该条消息为已读状态,则只显示群或个人用户的名称。
2. 群头像不再是多个小头像的缩略图,而是允许管理员上传群头像。论理由:
1. 首先从视觉上,提高未读消息的视觉权重,在消息列表里迅速分辨出未读消息并点开阅读。虽然微信列表的红点貌似已经能够区分已读和未读信息,但是已读信息标题下方的灰色预览小字不仅使整个页面显得拥挤,同时已读信息的外显对未读信息而言,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巨头社交平台早已过了刚诞生时用户拉新阶段容易夭折的时期,现阶段更应该是在这个稳固的基石上,让这个生态里的用户更加理性使用这个平台,看到需要处理的,隐藏不需要处理的,也许这样,“标记为未读”这个功能可能也才有存在的价值。
2. 当列表中有大量群消息时,只能通过群名称而无法从头像的缩略图迅速找到目标群。用LOGO或特别的头像毫无疑问能够提高辨识度,虽然这点和QQ相似,但是在未来移动互联网里的人类,应该遵循一个趋势,就是时间非常宝贵,任何花在等待、寻找、搜索上的时间都应该尽可能被省略,开发者或设计师应该通过合理科学创新等方式提高用户使用产品的效率。
3. 关于隐藏已读消息的文字预览。从心里学的角度考虑,当我们看到有预览文字的消息时,虽然已经读过这条消息,但是仍然会想点开查看。这个场景你我都经历过:无聊的电梯里,公交车上,地铁里,掏出手机,打开微信的聊天列表,尽管已没有红色的未读标识,但是仍然在反复滑动列表并点开某个群或某条消息——我想微信想增加用户粘性并不是通过这个手段吧,所以还是希望人们能够在处理完待处理的消息时,放下手机。这也许才是真正的“用完即走”。
二、关于“通讯录”变更点:
1. 将公众号、群聊、新朋友、通讯录的入口并列排列,保持浮动于顶部。
2. 加重了不同字母下联系人版块的区分度。论理由:
1. 公众号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找,还是单独出来吧。说到底,还是效率至上。自媒体刚开始不多,但现在自媒体的庞大流量和种类,需要用户编辑和整理,那么就为用户提供平行入口,以节约时间并提高效率。如果将来微信这里要放企业号,那么也可以按照相应的原则,在一级菜单放置入口。
2. 大号的字母提高识别度,且同样遵循原来的规则,就是列表上划的时候,字母变色且浮动顶部。用大号字母区分板块,适当增大成员间的间距,提高识别度。因为移动设备的显示屏越来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对于一个页面上承载信息量的能力也是增大的,所以可以通过优化显示的密度,来提高通讯录不同区块界面识别度,从而提升使用体验和效率。
三、关于“发现”变更点:视觉留白更多,功能标识ICON统一形状。论原理:开头讲了在大胆预测微信和QQ将存在更多差异化的基础上,所以有意让微信失去更多的“色彩”,至少在ICON的使用上,建立一种规范,所以统一ICON的外框。当发现的板块功能越来越多的将来,如果大的版面不做改动,交互框架不变,那么就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去使界面更有序简洁,用留白和亲密性的原则来代替原版中用底色来区分版块。同时为避免过于单调,使用不同的底色。
四、关于“我”变更点:
1. 跟“发现”版块类似,视觉留白更多,功能标识ICON统一形状。
2. 缩小了“钱包”的展示区域,相对更加隐蔽。论原理:
1. 关于为啥使用留白而取消色块区分,刚才上一点已讲了。
2. 现版本的微信将各种服务放在了钱包里,对于这个功能我是十分想吐槽的。服务和钱包为何放在同一入口,我在此不深究微信团队的考虑,倒有一个比较打趣的猜想,就是微信可能是为了在我们使用使用某个服务时,提前告诉让你知道“零钱”够不够你干接下来的事。我想说的是,服务的使用频率较高,每次去使用服务时,零钱的余额总是同时被显示出来,而这并不是我所期望的。而钱包是私密性的,无论是功能上讲,还是现实世界的心智模型来考虑,人们只会从钱包拿卡,拿钱,并且“藏”在口袋里或包里。所以,一方面扩大头像展示,缩小钱包入口且并列头像排列。而其他腾讯服务和第三方服务,可以通过单独的“服务”入口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