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者网购习惯的养成,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和全球知名品牌也纷纷触电。然而,“实体店试穿、网上购买”这一美好构想却并没有让“精打细算”的消费者占到便宜,因为买到的很可能是“李鬼”。“电商专供”已让不少消费者吃了暗亏。有的消费者在商场抄到服装标码后,却难以在网点找到同款,甚至找到同款却发现价格与实体店相差无几;有些更糟糕,虽然网购价格不到实体店的1/3,但质量也差着好几个层次;更甚者,一些电器品牌在网上的产品会出现缺少元器件、没有专业安装人员等问题。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指出,目前“电商专供”商品存在三种情形,即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和盗用品牌。与最后一种属于假冒产品不同的是,前两种是商家针对电商渠道的“特别定制”。
同一品牌同一款式,却出现了实体店与“电商专供”的区别,低廉的价格必将伴随着更低的品质。姚建芳认为,这属于故意违反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构成欺诈。
不同的是,虽然“同牌不同质”也是商家针对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在质量上有意做出的差别,但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贾路路认为,只要产品符合国家对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同时获得了相应的品牌授权,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宣传上不能谎称与线下高质量产品一致,否则就是对消费者的欺诈。“电商专供”因何而生?姚建芳认为,目前很多品牌同时铺开线上和线下的销售体系,为了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维护线上线下渠道的生态平衡,于是将一部分商品作为电商“特供”。这些“电商特供”仅用于电商渠道销售,且价格偏低,但和实体店销售商品刻意拉开差距并做出价格区分。以家电为例,电商专供的存在,本质上就是那些传统家电厂家们为了解决线上、线下的矛盾冲突,不得不进行产品的差异化布局。
然而,这样的“布局”真的有利品牌的健康发展吗?
虽然某些“减配”商品经过了品牌生产商授权,貌似依规合法,但长此以往,损害的必将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届时,在同类产品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失去信任的品牌又用什么留住消费者的心?从长远来看,最终毁掉的只会是长久建立下来的招牌和口碑。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须谨慎。一些“电商专供”的商品虽然与实体店的看似一样,但总会在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上存在差别,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须知,“一分价钱一分货”,以电器为例,“电商特供”的零件会否更容易老化,是否有安全隐忧都无从判断。因此,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尤其在看到网上售价远低于实体店时,小心被“电商专供”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