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爱奇艺官方微博发声明称:告别唯流量时代,爱奇艺正式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 。
声明正文称:“众所周知,播放量攀比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在‘唯播放量论’的影响下,不少从业者将播放数据作为目标,不仅扭曲了创作和宣传初心,还为吸引眼球而低俗炒作,甚至令行业滋生出刷量等违法行为。”
对于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的原因,爱奇艺表示,视频内容播放量并非是评价作品优质、受欢迎与否的唯一指标,随着行业的发展,它已经不能满足对用户的充分参考。过度关注播放量给行业带来了如“刷量”等诸多不良影响。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后,将重心回归创作并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服务体验。
此前,国内首起因在视频网站“刷流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在上海宣判。爱奇艺起诉“刷量”公司胜诉,被告被判赔偿50万元并登报道歉。
据了解,流量是广告商和爱奇艺网站等十分看重的数据:普通观众在视频网站爱奇艺上观看视频时,需观看贴片广告后方可观看视频内容,广告投放者根据视频访问数量支付广告费;在爱奇艺上,部分影片按照有效点播量由爱奇艺公司向版权方进行分成。可以说,流量可以影响广告费用、版权费用等,因此,不少不法分子打起了流量的主意,“刷量”就成为不少网络视频的“标配”,而数据造假伤害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有多位商家表示,自己曾在该网站刷过上亿流量,最多的用两个月时间刷了20多亿的流量。而此次“刷量”判例或许能为优化行业生态提供样本价值。
网络视频“刷量”并非秘密
其实网络视频“刷量”并非秘密,自从有了网络视频,“刷量”便如影随形,尤其在这个看重数据的时代,数百亿播放量的网剧随处可见。
“‘刷量’虽然能短期提高片方的收益,为网剧带来一时的繁荣,但这种造假行为产生的后果却非常严重。”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它首先会造成外界对节目真实点击量的误读,对作品受欢迎程度的误判,也有可能造成视频网站基于假数据而做出错误决策,或者支付更多的著作权购买费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刷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如今影视剧发行模式的改变,使得视频网站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就倒逼片方刷高播放量来与之“抗衡”。
“更重要的是,纸包不住火,一旦被贴上‘数据造假’的标签,这家网站的商誉和可信任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不仅关乎网站的价值观,也关乎影视行业的前景。”左晓栋说。
对“刷量”行为应“零容忍”
爱奇艺认为,流量是视频行业有序发展的基石,但视频内容播放量并非是评价作品质量、受用户欢迎程度的最优指标。随着行业的发展,它已经不能公平评价内容的质量和价值。过度关注播放量给行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大量的优质作品因为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被埋没。不少从业者更将播放量简单攀比,扭曲了创作初心,甚至滋生出刷量等违法或者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对于“唯播放量论”的不良现象,以及由此带给产业链、平台、制作方、用户的伤害。为了改变这种不良风气,爱奇艺决定率先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将重心回归创作并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服务体验。
此外,对于“恶意刷量”一事,爱奇艺有专门规定,约定合作方不得恶意增加访问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对有效点播进行了界定。并且爱奇艺还采用技术手段对刷量行为进行屏蔽和控制。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视频网站可将用户账号与播放数据进行统一,只有真实登陆的账户ID才能观看视频,并形成有效播放记录;甚至是视频平台之间能够积极联合起来,形成业内反“刷量”的契约联盟。
在法律专家吴沈括看来,爱奇艺起诉“刷量”公司只是第一步。相关部门应对“刷量”采取零容忍态度,并且适当考虑刑法惩处的主张,对违规“刷量”行为加以严惩,将严重违规者纳入广电“黑名单”也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杨建华认为,此次判决对践踏规则、欺骗观众、肆意敛财的“刷流量”行为进行了依法打击,其示范效应,必将对维护视频网站的市场秩序、优化视频网站的行业生态起到长远的积极作用。
未来,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成熟,建立客观科学的数据体系,真正了解内容的影响力与效果,挤破播放量“泡沫”,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这是爱奇艺为此做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