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工程师们展示了耗费三年时间研发出的两个会装椅子的机器人。这俩机器人相互配合,在20分钟内装完了一套直接从宜家购买的椅子组件。仅比人工装配的速度多了50秒。其中11分钟机器人用来自我计算规划步骤,9分钟装配。
在这看上去非常普通自然的一项任务下却蕴含着两项惊人的进展。
第一:椅子组件是随机散放在机器人周围,需要机器人自我辨识,找到部件,以合适的力度拿取及配合孔位组装。
第二:机器人的构成,工业机械臂,平行爪、力传感器和3D摄像头等都是市面上流通的一般型号,加以网上的开源数据库程序编程,是一款低成本却实现高级自动功能的机器人。
由于该机器人组装还需研究人员提前编程,输入组装方式,该团队将继续开发该机器人,让其能从人的演示中或读取安装手册来自己学会组装。
目前全球一般通用工业机器人只能遵循事先模式下的操作步骤,物料位置和运动路径。不能做到自主性。
而这样类型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综合体,具备低成本,通用软硬件,快速移动性和协同工作能力,无疑可以以压倒性的优势取代人工。它们运作稳定,可以24小时持续工作,不需要休息和节假日,而且能够达成精准和高质量的要求。
在一家工厂中,装配,包装和物流等一线岗位是被该类机器人所最能胜任的主要岗位。而这些岗位恰恰是工厂人数最多的部分。
从自动化浪潮开始,就有无数人担心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产业升级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只是一二十年间,看惯了工业机器人固定不变式的动作模式和有限几个工作岗位的场景,一线装配劳动力市场也似乎从未充沛过。
然而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似乎喊了多年的狼真的来了。这俩小小的装椅子机器人基本实现一般生产线环境装配操作,第一次开始出现具备普遍工位适用性。虽然还有些完善的空间,但联想到目前世界各国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正如火如荼的大力推进,成本继续降低,功能拟人化不断增强,以前几十年来仅在科幻影片中所看到的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场景已经是不可阻挡了。
智能机器人对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冲击,对任何国家都会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世界各国生产力竞争的必然之路。
亚马逊CEO曾称赞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将会带来一个黄金时代。
从我国来看,人工智能包含了能够学习执行复杂任务的计算机的发展,它对机器人的推动适逢其时。
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正在持续增长,十年中人工成本上升了五倍多。这直接导致了产品成本上升明显,已经高于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曾经的成本优势已缩小。一些跨国企业已经把他们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或搬回自己的国家,甚至不少国内企业纷纷在国外设立生产工厂。
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结构年轻、人口抚养比较低水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过去十年,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急剧减少,劳动力不足。时不时在用工需求量大省份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情况。虽然生育政策放开,但仅从2017年数据看,出生率和出生规模比2016年继续下降。
所以,智能机器人的普遍应用将有助企业缓解日益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应对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只是这方面我们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仅以目前的工业机器人来看,虽然国内领先制造和物流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实践多年,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以2016年相关数据,韩国每万名员工对应有机器人密度为631,德国和日本超过300,美国189,而我国只有68。
虽然智能机器人能适用于很多一线岗位工作,但分析,编程,监控,维护,维修等方面还是离不开人工。这也意味着人工岗位的分布将朝高劳动技能水平方向集中并创造出新的岗位。
从而一线劳动者能够从繁重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体力轻松,灵活性更大,技术性强的岗位,并随着社会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向其他行业转移。为劳动者带来更多自我实现和工作价值。太原东方男健医院